共鳴的美學=氣學

 能量的集中與釋放 

  我有個把氣比擬為物質的想法,像是將氣比擬為遠紅外線、光線或是音波,我覺得相當有意思。舉例來說,這就如同將「愛」比擬為物質,或為了剖析某幅畫作而去調查所使用的顏料。

  所謂的氣,可以將它想成是一種訊息,這麼一來會變得更加有意思。或許將「氣」以「溝通」來稱呼,會比「訊息」來得恰當。不過,說到一般的溝通,多半也是訊息相互一來一往所構成。不過,氣的溝通並非一來一往,而是同時的,沒有發送與接收之區分,也絕非單向通行。

  聽到「送氣」或是「通氣」,事實上,「送出方」同時也接收對方的氣,而「接收方」也在「送出」。因此,將其稱之為「正在『共鳴』」最為恰當。

  「送出方」會持續調整「共鳴」的對象或是方法(取得間隔的方法)。若是共鳴的情況良好,就會有「合得來」或是「很親切」的感覺;若是共鳴不佳,則會覺得「合不來」或是「冷淡」。

  所謂的「氣」,首先是在個體與個體之間,特別是在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作動,是一種與萬物間存在著連結性的想法。

  相互作動(由主體來說,指的是取得間隔的方法)有其範圍,從沒有自他區分的共鳴關係,延展到愛恨、對立、捕食、支配等緊張關係。共鳴關係(寬鬆的間隔)會促使能量釋放,緊張關係(緊密的間隔)則會促使能量集中。

  相反的,能量的釋放會產生共鳴,集中則會產生緊張。應該將氣解讀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連結或關係,而非想作是能量本身。總之,萬物均存在著企圖相互連結的「氣」。

 

 無所不在的「共鳴」 

  共鳴,雖然是一種寬鬆的關係,卻能夠相互影響,提升超乎彼此獨立個體的能力,是一種能在相互「之間」創造出某些更為強大結果的關係。

  就能量的角度,先藉由釋放「集中在每個個體的能量」進行共鳴,雖然是釋放,但在這個過程中卻產生更大的集中效應,就是創造了活動力。藉由個體與個體間的相互影響,能量得以自由集中與釋放。雖然相互影響,卻是自由的關係,是彼此溝通行為最活絡的關係。這樣的共鳴會發生在細胞和細胞之間、身心之間、人與人之間、人與環境之間,以及萬物之間。尤其是生存,更需要不斷集中能量(緊張),不過,其背後肯定會進行釋放,氣的「釋放、共鳴」的交錯情況越頻繁,越能活得自在。

  因此,個體與個體間的共鳴美學=氣學。

 

本文摘錄自

《氣的共鳴:按照「身體慣性」自在生活,調和自己與人,與空間,與世界的種種關係》/片山洋次郎著

/采實文化出版

氣的共鳴-立體書封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