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整體」是來自身體現場的報告

共鳴與觀察的反覆運動

 第二個自己 

  心裡想讓「意識」和「身體」產生共鳴,以及配合「對方企圖」與對方共鳴,看似兩回事,實際上卻是同一件事。從氣的「整體」看來,理想的情況是藉由相互持續的共鳴,化解阻礙雙方共鳴的障礙物,順利轉換為全身內在共鳴的一部分;然而,可惜過程並非總是如此順利。

  若是談到我自己本身的問題點,應該就是企圖找出對方的「不良部分」。一旦將精神集中於這個部分,就會不自主站在分析的立場去觀察對方,這種情況就是我所說的共鳴障礙。

  看到對方「某些部分」的感覺,若是由完全共鳴的角度來看,意謂著脫離自他分離二次元的狀態。

  「整體」現場所說的觀察身體,是一種共鳴(一元化)與觀察、客體化(二元化)的反覆運動過程。進行順利的話,反覆運動就會漸漸歸結為共鳴。所謂看到「某些部分」,是以共鳴為基礎,與類似觀看斷層掃瞄的影像有所差異。你將感受到由他之間浮現出「第二個自己」,一個非我非他的自己,或是一個亦我亦他的自己,在那之中看到的,若是刻意用語言來表達,我覺得就像是在解釋自己與浮現於自他之間「第二個自己」的差異。

 

 交談的共鳴 

  與對方的交談,在那當下感覺像是以存在於「我與對方之間的意識」進行,有時會近乎潛意識的發言狀態。在施行整體的場合中有時會被問到「一旦開悟到這個境界,應該不會有煩惱了吧?」,不過,那是只有在當下才感受得到。也就是說,進入非我非他的狀態,會覺得意識非常平靜。一旦返回個人意識,煩惱當然還是多得數不清。更何況在普通的社會關係裡,拒絕共鳴關係的情況也相當多。

  此外,即便只是與他人交談,也會出現這種共鳴關係,你會感到並非出自己的意識在說話,此時,交談非常快樂;不過,一旦將自己局限於自我的立場,反而會變得很痛苦。若是能由「第二個自己」來發話,無論對方或是自己都會覺得很舒服。這種方式有時會被解讀為第三者及客觀主義的立場,或是如同開悟後的表達方式。此外,談話方式越嚴肅,越會拉近彼此的間隔(距離),導致無法共鳴,緊張的情況也容易持續升高,因而難以盡興。

  有許多人由於必須常常傾聽他人的煩惱,因此感到相當疲累,也可說是因為共鳴與緊張的反覆運動而感到疲累。一旦讓意識配合共鳴的障礙部分(尤其是嚴重的問題),緊張的感覺就會先於共鳴,因而容易感到疲累。若是將關注焦點稍微從嚴重問題的核心錯開,先產生共鳴,就不會感到疲累。而且雙方都會變得很有活力。

 

 共鳴與潛意識的恐懼 

  我反省從過去到現在的經驗後發現,假如自己與對方在被局限的空間產生共鳴時,就難以和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。若能感覺自己與對方屬於更大範圍共鳴當中的一部分時,就會變得格外輕鬆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如果缺乏類似打從心底湧現的熱情或是快樂時,就無法獲得這種大範圍的共鳴。

  無論是哪種情況,身體透過「共鳴」重新定位的方向,正是潛意識裡身體想要前往的方向。是否要順著身體的意識朝某個方向前進,屬於個人的自由,或者應該說是身體本身的判斷。有些人會意氣風發專注於工作,有些人會喜歡上某個人;甚至也會出現想要重新來過,於是辭掉工作,或是和某人分手的情況。此時,若企圖藉由某種價值觀來操控這一切,意識就會混亂,進而阻礙共鳴。

 

 完全共鳴的未知 

  人的潛意識會對共鳴感到恐懼,完全共鳴在某種意義上算是失去「自我」,因此會無意識保護當下擁有的自己。例如說,像身體受到打擊所造成的震撼,或是心理遭受打擊所造成的創傷,就身體的角度,這些會阻礙能量流動。當事人原本應該想將這些如同瘡疤般的東西消融並加以釋放,結果自己卻對這些不好的回憶緊咬不放。一切的情況可說是從往昔到現在的自己之表象,因此,當異於現狀的未知情況發生時是很可怕的。若結果能像外界經常宣傳那樣,透過「潛能開發」便可以獲得解決的話倒是還好,只不過,所謂的「能力」卻源自於身體的不平衡或是「障礙」,所以,也有可能因此喪失「能力」。原本應該釋放之後才會感覺比較舒服,不過,對方若是因為恐懼而說出「請不要管我」時,也是無可奈何,因為就連我自己本身也相當懼怕。

 

本文摘錄自

《氣的共鳴:按照「身體慣性」自在生活,調和自己與人,與空間,與世界的種種關係》/片山洋次郎著

/采實文化出版

氣的共鳴-立體書封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